为深入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助力学子对接全球优质教育资源、涵养国际化科研视野与创新能力,服务国家基础学科研究突破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求,2025年8月25日至8月31日,重庆大学弘深学院开展了2025年世界名校新加坡暑期学习营。弘深学院2023级、2024级共23名学生参与其中,在顶尖高校课程研学、特色参访与多元文化感知的深度融合中,完成一场兼具理论厚度与实践价值的成长之旅。

课程研学,启智赋能
本次学习营课程聚焦“学术深度+产业落地”,弘深学院精准对接新加坡高校资深学者,让知识学习与实践应用同频共振。

新加坡国立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Wang Dan Wei教授以“第四次科技革命”为主题授课,从工业革命的历史演进脉络,到当前科技革命的核心技术特征,再到科技发展对基础学科研究、社会生产生活的深远影响,条理清晰地梳理出科技变革的逻辑与趋势,让同学们对全球科技发展格局有了更宏观的认知。

新加坡国立大学教育学院 Kelvin TAN教授的《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课程,更是本次学习营的亮点。课程不仅解析AI技术在数字经济中的商业化应用场景(如智能营销、数据风控、产业升级等),更深入探讨“AI快速发展背景下人的核心价值”,明确提出“AI是提升效率的工具,无法替代人类的创新思维、情感判断与战略决策”,这一观点引发同学们热烈共鸣,也让大家对“AI与人类的协同关系”有了更理性、深刻的理解。

南洋理工大学校长讲席教授、人工智能系主任、人工智能交叉研究院院长安波为同学们带来AI专题课程,系统拆解算法优化与跨领域应用逻辑——从模型构建的数学原理,到基础学科数据处理、工业场景智能分析的具体路径,安波教授强调,“科研不是自娱自乐,要始终追问‘Who cares?’”,鼓励同学们从“解决自身问题”延伸到“关注领域共性需求”,最终每组都形成结合AI技术的初步方案,让学术研究每一步都扎根实际需求。




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教务长讲席教授 Mohan Rajesh Elara则将理论与产业实践深度结合,在《Design for AI》课程中,既讲解人工智能工具设计的核心框架——如何根据场景需求优化AI模型适配性,也分享自身创办机器人企业的经历,完整呈现“学术成果转化”链条路径。课堂特别设置“机器人路径规划”小测试,同学们亲手调整参数、优化路线,在试错中感受“理论设计与实际应用”的差距,加深对“技术落地需兼顾精准性与实用性”的认知。


参访实践,拓界视野
学习之余,学习营先后探访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三所顶尖高校,沉浸式感受世界名校的学术氛围与办学底蕴;同时走进新加坡永续展览馆、滨海公园,深入了解狮城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实践。

同学们漫步于校园步道,参观教学楼、图书馆等场所,观察课堂内外师生的研学状态,聆听校方对学校学科建设、科研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介绍。从新加坡国立大学的跨学科科研平台布局,到南洋理工大学的产学研协同发展理念,再到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的“技术+设计”创新培养模式,每一处细节都让同学们直观体会到国际顶尖学府对“学术深度”与“实践价值”的双重追求,也为自身未来的学术规划提供了新参考。

在新加坡永续展览馆,同学们通过互动展项、数据可视化模型,系统了解新加坡在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利用、绿色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从“新生水”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到城市垃圾分类回收体系的构建,再到低碳交通网络的规划,全方位展现了“有限资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狮城方案。而在滨海公园,同学们实地观察园区内的生态景观设计、雨水收集系统、节能照明设施,切身感受可持续发展理念如何从展览馆的“理论”转化为城市中的“实景”,深刻认识到“科技赋能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也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了更具象的认知。
研学归程,逐梦前行
为期一周的新加坡暑期学习营,不仅是弘深学子对接国际前沿、锤炼科研能力的研学之旅,更是学院推进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通过顶尖课程学习体验,学子们的国际视野得到进一步拓宽,对“学术扎根需求、科技服务发展”的认知更加深刻,“立足基础学科、助力国家发展”的使命担当也愈发坚定。
未来,重庆大学弘深学院将持续以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为指引,整合全球优质教育资源,搭建更多高水平国际交流平台,引导学子在跨文化、跨领域的学习探索中,成长为兼具扎实学识、创新能力与全球视野的拔尖人才,为国家基础学科研究突破、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及民族复兴伟业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