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弘深学院

动态公告News

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动态公告>> 学院动态>>

寻访“新疆面粉第一村”,重大学子探秘腰站子村振兴密码

发布时间:2025-07-27 阅读量:


7月的天山北麓,万亩麦浪翻滚。重庆大学弘深学院疆途逐光·青春实践团联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学勤书院实践团走进新疆奇台县半截沟镇腰站子村。这个被誉为“新疆面粉第一村”的村庄,正以一条从麦田到餐桌的全产业链,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队员们深入田间地头、加工车间和村民家中,探寻“小麦经济”背后的发展密码。

     【见闻:麦田里的现代化图景】

“收割机一天能收500亩,无人机施肥精准到每株麦苗!”站在连片的高标准农田旁,实践团成员刘佳庆被眼前的场景震撼。与传统农耕印象不同,腰站子村的麦田里,智能灌溉系统纵横交错,北斗导航拖拉机匀速作业,远处矗立的“有机小麦示范基地”标牌格外醒目。

跟随村干部刘长会的脚步,队员们参观了村集体主导的腰站子小麦文化产业中心。大屏幕上,土壤墒情、气象数据实时跳动;加工车间内,全自动生产线将小麦转化为高筋面粉、手工挂面等20余种产品,包装箱上“腰站子”品牌商标熠熠生辉。“过去卖原粮每吨赚200元,现在深加工后附加值翻10倍。”刘长会的语气中透着自豪。

【访谈:从单打独斗共富模式

在合作社运营中心,刘长会向队员们展示了一本“特殊账本”:村民以土地入股成为股东,每亩保底分红800元,二次分红按交易量返还,去年户均增收2.3万元。60岁的村民张桂花笑着算账:“我家20亩地交给合作社统一种有机小麦,我在面粉厂打工月薪4000,年底还有分红!”

企业代表王雪峰透露了品牌化秘诀:“我们的小麦蛋白含量超14%,通过欧盟有机认证,每公斤面粉卖到北上广深要38元。”为打开销路,村里搭建电商直播间,开发小麦主题民宿,甚至将麦田变成网红打卡点。“去年文旅收入占集体收入三成,产业链每延长一步,村民腰包就鼓一分。”

【深度聚焦:一粒麦子的七十二变

实践团重点调研了小麦全产业链的闭环运作:

  • 种植端:推行合作社+科研院所模式,与中国农大合作培育抗旱新品种,有机种植杜绝化肥农药;

  • 加工端:引进石磨冷榨工艺保留麦香,麸皮制成饲料反哺养殖业;

  • 销售端:与中粮等企业共建订单农业,开设腰站子面馆连锁店。



    队员张思韵在总结中写道:“这里的小麦不仅是口粮,更成了艺术品。村民谈起麦子时眼里的光,让我明白了产业振兴的核心是‘让农民成为受益主体’。”

【青年视角:麦田里的思政课】

“乡村振兴不是口号,而是科技赋能、利益共享的系统工程。”00后队员冯亭瑞操作无人机喷洒后感慨:“智慧农业颠覆了我的认知,新农人既要懂代码,更要懂土地。”

离开时,夕阳为麦田镀上金边。腰站子村用16年时间,从贫困村蜕变为年产值5.3亿元的明星村,其“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全产业链+品牌增值”的模式,为西部乡村振兴提供了鲜活样本。实践团成员们表示,将把这篇“麦田论文”写在祖国边疆,让青春在扎根大地中拔节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