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22日,重庆大学弘深学院携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学勤书院,开展以“知行合一助振兴,青春聚力绘疆乡”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截至7月16日,实践团二十余名师生已走访昌吉国家农业博览园、新疆智慧农业展厅(水肥一体化科普教育基地),深度调研智慧农业技术应用,深入感受科技驱动下的现代农业变革力量;赴新疆大学红湖校区开展跨校思政交流,以实地研学感悟边疆发展活力。后续团队将深入乡村一线,持续探索科技赋能乡村振兴路径。

博览园里看未来:科技重塑农业图景
在昌吉国家农业博览园蝴蝶兰种植区,同学们被眼前规模化、产业化的现代农业场景所震撼。上千平方米的恒温大棚内,数万株蝴蝶兰竞相绽放,工人们娴熟地进行分拣、包装,这些承载着新疆温度的鲜花将通过物流网络销往全国。“一株花卉从培育到上市的全流程管理,让我们直观体会到农业产业链的精密协作。”社会实践团成员感叹道。

园区特别准备的特色品鉴环节为学子们打开了认知新疆的新窗口。自产红白葡萄酒的醇厚、驼奶酒的独特风味,印证了当地“万物皆可酿”的饮食智慧,更折射出新疆农业资源的多元开发潜力。

在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共建的“未来农业科技展示区”,尖端技术成果令同学们目不暇接:通过砧木嫁接技术培育的抗病茄苗、基于物联网的智能淋灌系统、28天即可完成生长周期的速生生菜……“四季恒温大棚配合精准环境调控,让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限成为历史。”工作人员介绍道。立体栽培架间,翠绿的蔬菜与鲜红的西红柿形成鲜明对比,这场“农业工厂化”的生动实践,让同学们对“科技保供”有了更深理解。


民企创新显担当:智慧农业惠及千家万户
慧尔农业园区则展现了民营科技企业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先锋作用。智能球阀施肥系统前,讲解员为同学们操作了这款“让农民告别肩挑背扛”的发明;大数据平台上,实时跳动的土壤墒情、气象数据与千亩农田的施肥方案联动,诠释着“云端种地”的智慧图景。

“我们每年投入千万级研发经费升级水肥配方,配套的免费农民培训已覆盖全疆上万人次。”企业负责人的介绍引发学子们深思。从实验室技术到田间地头的落地,从年轻创客到银发农户的普惠,这种“创新—应用—反哺”的闭环模式,生动体现了科技企业的社会温度。

齐聚新大:三校深化思政实践交流
7月15日,重庆大学弘深学院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师生走进新疆大学红湖校区,此行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思政课堂延伸至祖国西北边陲,通过深度校际交流与实地研学,在行走中感悟民族团结伟力,共绘育人新篇。
在红湖校区承载厚重历史的“解放楼”内,实践团成员深度参访了新疆大学校史馆。这座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生动记载着学校在党的领导下扎根边疆、服务民族的奋斗历程。从俞秀松、林基路等共产党人奠基时的红色基因,到一代代师生投身民族地区建设的动人篇章,团队成员在实物史料与数字展陈中,深切体会到新疆大学“团结、紧张、质朴、活泼”的校训精神。

此次参访是三校深化交流合作、共育时代新人的生动实践。实践团与新疆大学师生共走习近平总书记调研路线,三校学子畅所欲言,分享家乡故事、交流学业心得,感受到了不同民族文化的魅力与共性,更深刻地理解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

后续,联合研学团队将深入乡村一线,持续探索科技赋能乡村振兴路径。渝粤青年学子的联动行为与思想碰撞,正为这场跨越千里的实践教育注入更多精彩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