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弘深学院

党建工作Research

团学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党建工作>> 团学工作>>

再览公馆旧址,重温伟人精神

发布时间:2020-08-23 阅读量:

    2020年8月4日,弘深电气电子暑期社会实践团一行人饱含着敬仰与期待,来到了周公馆,以瞻仰伟人故居,感受伟人曾经生活的点滴。

怀着沉重的心情,实践团成员们顺着指示牌的指引,沿着中山四路向东走。午后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斑斑点点,街边建筑也有充满城市烟火气的商业高楼逐渐变成青砖黛瓦的民国特色房屋,走过一路的静谧,抵达道路尽头。

1实践团成员沿路标前往周公馆

 

中山四路尽头是曾家岩广场,广场中央矗立着周恩来总理的塑像。广场左侧是一幢三层高的民国风小洋楼,也就是实践团的下一个目的地。“曾家岩50号”是它的标签,而它有一个更为人熟知的名字——周公馆。

据悉,1938年冬,中共代表团由武汉迁移重庆后,为便于工作,周恩来同志以个人名义租赁这幢房子,作为中共南方局在市内的一个主要办公地点。在这之后南方局军事组、文化组、妇女组、外事组和党派组均设在这里。中共代表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林彪、王若飞等人在渝期间也常住于此。在周公馆外面,距大门右边百米之遥是国民党军统局局长戴笠的公馆,左边则毗邻国民党警察局派出所。周公馆的内部大多房屋则租给了国民党中央人士以及“战时妇女服务团”。“门内有国民党高官,门外有军统局特务”“八年抗战此栖身,‘三打维支’笑语新。戴笠为邻居在右,总看南北过门人。”均描述了周公馆当年的内外环境。很难想象,住在这里的国民党人士虽同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重庆办事处人员共同进出一个大门,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息,但互相几乎没有往来,却也相安无事。这国共两党人士同进一个院、共住一栋楼的有趣现象,亦不失为抗战期间国共合作的一段佳话。

2周公馆一角

 

实践团走进周公馆。这是一座青砖黛瓦的江景洋楼,坐北朝南,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灰色调,呈“回”字形,正中设有天井,古朴而神秘。

朝向江面的第一间房屋是周总理办公及卧室。房间不大,十余平米。书桌上老旧的电风扇是整间屋子唯一的电器,就连最近的电话机也是在屋外走廊上与他人共用。简陋的木板床,俭朴的书桌,朴素的衣架,几乎没有像样的家具,简朴是这间房屋唯一的风格。就是在这样生活工作条件下,敬爱的周总理夜以继日地为新中国的解放与发展燃烧着自己的生命。

3实践团成员在防护栏外参观总理房间

 

除了一间会议室,其余的与总理房间陈设差不多,甚至更简陋一些,均是清一色的木板床配木书桌。

再往里走就是饭堂。类似于农村烧火煮饭的厨房,一个灶台,一张饭桌,几叠蒸笼使陈旧的饭堂充满着浓浓的烟火气息。在这里,我党中央招待过张澜,黄炎培,郭沫若等各界知名人士。

4实践团成员参观饭堂

 

就是在这件小楼里,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却八年如一日,支持战斗和生活在这里,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壮大和巩固而不懈努力。他们虽然已逝,但就犹如天井里那棵挺拔的海棠,风采依旧,永远被后世称颂,受后世瞻仰。

参观至此,弘深电气电子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受感触,并在门前的签名簿上郑重地签上自己的名字。相信实践团全体成员会一直追随先辈的脚步,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一份绵薄之力。

5实践团成员高晨溦在签名簿上签字

 

“时大争之世,鹿鼎春秋,会猎于诸侯,

便九天揽月,五洋擒蛟,庇佑我神州,

教尘寰不老,初心不灭,长锋不朽,

莫等到,古人云,白我少年头。

高歌酹酒,来者相候,

唤我今日,长缨在手。”

——《少年中国》

 

弘深电气电子暑期社会实践团

记者:田金今 高晨溦

拍摄:田金今

202085